闽医堂针灸推拿新校区面积共计5500平方米,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儿推拿培训学校,开设教室18个;宿舍67间。
闽医堂招生微信手机:13959555511,学校招生热线:0594-6664555,手机短信咨询:18950777733-
闽医堂小儿推拿网·版权所有 2002-2013© www.anmo666.com 网站备案号:闽ICP备10005045号
欢迎登录:盲人按摩频道 网址:www.ekwq.com 提供免费盲人按摩培训信息、提供免费盲人按摩师就业信息等 服务热线:13959555511(微信)
提供免费盲人按摩培训信息、提供免费盲人按摩师就业信息等 服务热线:13959555511(微信) 欢迎登录:盲人按摩频道 网址:www.ekwq.com
一、温 法 |
保健按摩能调整人体机能,消除疲劳,减轻因组织破损而带来的疼痛,改善血液循环。要使按摩效果好,必须手法力度适当,并与刺激穴位准确结合起来。祖国传统医学有温、补、通、泻、汗、和、散、清八种基本治法。 温法使用摩擦、攘揉、一指禅、挤压等手法,用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动作,是适应于虚寒证的一种治法,适用于每个穴位的按摩,时间要长,使受术者有温热感,使之产生热能,渗透组织深部,温经散寒,具有扶助正气,温补肾阳,散寒止痛等作用,故有“寒者温之”,“损者温之”的说法;如按、辟、揉气海、关元,摩擦肾门、命门等。 |
|
二、补 法 |
补气血津液不足,脏腑机能衰弱。使用轻柔的动作,如使用一指禅推、攘、揉、摩等手法,在腹部使用顺时针方向治法,在施术部位时间要长,重点在中脘、气海、关元等穴,按法、擦法在背部膀胱经进行。对功能衰弱、体质虚弱者,以达到“补虚祛邪”的目的。 |
|
三、通 法 |
消除病邪壅滞的治法。要刚柔兼施,轻重适宜。常用推、拿、搓法于四肢,拿通肩井,具有通经络,行气血之功能。 |
|
四、泻 法 |
攻逐结滞的治法。一般用于下焦实证引起的下腹胀满,食积火盛,二便不通等症,手法由慢逐渐加快,手法刺激带强,以挤压类与摩擦类较多。如食积便秘,可用一指禅摩神阙、天枢两穴,再揉长强,达泻实目的。 |
|
五、汗 法 |
开泻腠理、祛除表邪的治法。用按摩手法,使受术者发汗,病邪从表而解。适用于风寒或风热之邪,对于风寒外感,应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强刺激,对于风热外感,应用轻拿法,柔和轻快,多用挤压类和摆动类手法中的拿法,或用一指禅按法。如推、拿风池、风府能疏风散邪,按、揉大推,能发散热邪。 |
|
六、和 法 |
调和气血、调整阴阳的一种主要方法,和解半表半里之邪。凡邪在半表半里者宜用之。手法应平稳而柔和,以振动类和摩擦类居多。主要通过和气血,和脾胃,疏肝理气三个方面,达到气.血调和,表里疏通,阴阳平衡的目的,和气血方法在四肢及背部攘,一指禅推按、揉、搓或轻拿法在肩井部位,和脾胃用一指禅在章门、上脘、中脘等穴位上,进行推、摩、揉。 |
|
七、散 法 |
用按摩手法疏散积滞的方法。有“结者散之”,“摩而散之”的说法,用轻快柔和的手法。如一指禅推、摩、搓等手法耷施术部位操作,以达到消瘀散结目的。如气郁胀满,用一指禅推、摩有形积聚,无论有形或无形积滞,皆可达到散结的目的。 |
|
八、清 法 |
采用手法清热除烦的方法。一般以摩擦类手法为主,适用于清热,气分实热者重推督脉,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,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,表实热者重推膀胱经,表虚热者轻推膀胱经,在进行小儿按摩时用者居多。 |
第三节 常见50个穴位的作用 |
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、督脉上的穴位总称,又称十四经穴或十四经腧穴,在腧穴学中是主体,多指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的针灸、按摩刺激点。十四经穴的数目是单穴52个,双穴309个,共361个,另外还有48个经外穴。 全身每个经穴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主治功能,即局部治疗功能,邻近治疗功能,远端和全身治疗功能。 十四经穴中有一些常用的保健穴位,它们不仅具有医疗作用,还具备保健作用。例如,合谷除可以治疗头痛、手腕肿痛、全身发热外,还可以疏筋活血;百会可治头痛、头晕,还可以增快血液循环,促进新瞅谢,防止头发脱落等。 现将全身常用的50个保健穴位的作用、位置、适应症分别介绍如下。 1.中府 位置:位于前胸外上方,平第一肋间隙,距胸正中线6寸。 作用:咳嗽气喘,胸中烦闷,肩背痛,腹胀呕逆。 手法:点、按、揉、摩。 2.尺泽 位置:位于肘横纹中,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。 作用:咽喉肿痛,胸部胀满,肘臂挛痛。 手法:推、按、揉。 3.手三里 位置:位于前臂背面桡侧,曲池下2寸。 作用:手臂麻疼,屈伸不利,腹胀。 手法:按、揉、拨。 4.迎香 位置: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0.5寸,鼻扈书中。 作用:鼻塞,鼻炎,口眼歪斜。 手法:掐、点、揉。 5.下关 位置:在面部耳前方,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,合口有孔,开口即闭。 作用:口噤齿痛,耳聋,牙关开合不利。 手法:拨、点。 6.头维 位置:在头侧部,额角发际上O.5寸。 作用:头痛目眩,眼痛,视物不清。 手法:揉、点。 7.髀关 位置: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,平臀横纹。 作用:腰痛膝冷,腹痛。 手法:点、压、揉、摩、拨。 8.足三里 位置:在小腿外侧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,犊鼻穴下3寸。 作用:腹胀呕吐,胃痛,消化不良。 手法:揉、点、拨。 9.三阴交 位置:在内踝窝点上3寸。 作用:脾胃虚弱,消化不良,月经不调,失眠,神经性一手法:点、掐、揉、擦。 10.神门 位置: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,腕掌横纹尺侧端。 作用:心悸失眠,骨蒸盗汗。 手法:点、揉。 11.睛明 位置: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。 作用:目赤肿痛,近视色盲。 手法:接、揉、推、捏。 12.攒竹 位置:在眉头陷中,眶上切迹处。 作用:目视不明,眼睑瞒动。 手法:点、按、揉、推、捏。 13.大杼 位置: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 作用:发烧咳嗽,背项强痛,头痛鼻塞。 手法:按:揉、点。 14.肺俞 位置: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 作用:咳嗽气喘,胸满,盗汗。 手法:按、揉、弹拨、推。 15.心俞 位置: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 作用:心悸健忘,惊悸心烦,心痛。 手法:按、点、揉、推。 16.督俞 位置: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 作用:腹满胀痛,肠鸣逆气。 手法:揉、按、点、弹拨、推。 17.膈俞 位置: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 作用:胃脘胀痛,呃逆呕吐。 手法:按、揉、压、推。 18.肝俞 位置: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 作用:胁痛满闷,目疾,唾血疼痛,多梦失眠。 手法:揉、点、按、推。 19.胆俞 位置: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 作用:口苦,饮食不下,咽痛咽干。 手法:按、拨、点、推。 20.脾俞 位置: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 手法:点、按、揉、推。 21.肾俞 位置: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 作用:月经不调,腰膝冷痛,咳喘气少,耳鸣目花。 手法:揉、按、推、搓。 22.承扶 位置: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线。 作用:腰、股、臀、骶部疼痛,大便难。 手法:点、揉、按。 23.殷门 位置: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上,承扶下6寸。 作用:腰脊强痛,大腿疼痛。 手法:点、按、揉。 24.委中 位置:在月国横纹中点。 作用:中风昏迷,胭筋挛急,下肢痿痹。 手法:按、揉、推、拿。 25.秩边 位置:在臀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。 作用:大小便不利,腰骶痛。 手法:按、点、推。 26.承山 位置:在小腿后面正中。 作用:便秘,腰背疼痛,疝气,痔疾。 手法:点、按、压、揉、叩击。 27.昆仑 位置:在足部外踝的后方。 作用:脚跟痛,腰痛。 手法:揉、点、按、拨弹。 28.涌泉 位置: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。 作用:头晕眼花,咽喉痛,转筋,足心热。 手法:捶、按、揉、擦。 29.四满 位置:脐下2寸,腹中线旁开约0.5寸。 作用:月经不调,阳痿,腰脊痛。 手法:点、拿。 30.大陵 位置: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。 作用:腕关节疼痛,胃痛。 手法:按、揉、弹拨。 31.劳宫 位置:在第2、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,掌心横纹中。 作用:中风昏迷,口臭,心痛。 手法:按、揉、拿。 32.外关 位置:尺骨与桡骨之间,腕背横纹上2寸。 作用:五官疾病,手臂屈伸不利,手颤。 手法:按、揉。 33.颅息 位置:沿耳轮连线上、中l/3的交点。 作用:头痛耳疾。 手法:点、揉。 34.风池 位置:在枕骨之下,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。 作用:头痛眩晕,颈项强痛,感冒中风。 手法:拿、按、揉。 35.肩井 位置;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。 作用:肩背疼痛,手臂不举,诸虚百损。 手法:拿、按、揉、攘。 36.环跳 位置:侧卧屈股,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/3与内2/3交点处。 作用:腰腿疼痛,瘫痪,半身不遂,闪腰。 手法:点、按。 37.长强 位置: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。 作用:便秘,腰背疼痛,便血,癫狂。 手法:点、揉。 38.腰俞 位置:在骶部后正中线上,骶管裂孔处。 作用:下肢痿痹,月经不调,腹泻。 手法:点、揉、擦。 39.命门 位置:在第二腰椎棘突凹陷中。 作用:腰痛虚损,五劳七伤,头晕耳鸣。 手法:点、揉、擦。 40.大椎 位置: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 作用:肩背疼痛,角弓反张,呕吐,中暑。 手法:点、揉、摩、搓。 41.百会 位置: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,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交点处。 作用:头痛,眩晕,健忘,耳鸣鼻塞。 手法:点、揉、切。 42.中极 位置:在脐下4寸,腹正中线上。 作用:月经不调,阳痿早泄,水肿。 手法:点、揉、颤。 43.关元 位置:在脐中下3寸。 作用:虚劳冷惫,少腹疼痛,消渴,阳痿。 手法:点、揉、颤。 44.气海 位置:在脐中下1.5寸。 作用:绕脐腹痛,水谷不化,大便不通。 手法:点、揉、颤。 45.神阙 位置:在脐中央。 作用:中风虚脱,四肢厥冷,小便不禁。 手法:揉、摩、擦 46.华盖 位置:在胸部前正中线上,平第一肋间隙。 作用:咳嗽气喘,胸胁痛,咽肿。 手法:点、揉、推。 47.天突 位置:在胸骨上窝中央。 作用:咳嗽哮喘,梅核气,咽喉肿痛。 手法:点、揉、推。 48.印堂 位置:在两眉头连线之中点。 作用:头晕头痛,三叉神经痛。 手法:点、揉、推。 49.鱼腰 位置:眉毛中点直对瞳孔处。 作用:目赤肿痛,眼睑下垂,口眼蜗斜。 手法:点、揉。 50.太阳 位置:在颞部,盾褥与目外眦之中点,外开1寸凹陷处。 作用:偏头痛,目赤,牙痛。 手法:点、按、揉。 |
第四节 按摩的作用原理 |
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肌表,以调整人体的生理、病理状态,达到身体保健的方法。其作用原理与各种手法有密切关系,但总的说来,都是依据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。经络贯通于人体的表面、上下、脏腑,是气血运行的途径,也是津液输布的网络。经络壅阻,人体气血不畅,阴阳失调,就会产生疲劳与病变。按摩手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,经过历代按摩师的反复研究,去伪存真,使各种手法精益求精,并形成独立的体系。祖国医学典籍认为:按摩术能调节阴阳平衡,疏通气血经络,而且还能够活血化瘀、强身壮骨、调整脏腑、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。大量科学研究、实验证明,各种按摩手法是由各种动作所产生的力在机体引起的一系列效应,人体接受按摩以后,局部组织内微循环系统畅通,血流丰富,改善血液循环,加速肌肉内部代谢物的排除,毛细血管血液充盈情况好转,血球积聚现象消失等变化。有利于局部组织新陈代谢,消除肌肉疲劳,提高肌肉工作能力。保健按摩术易学易懂,操作简单,方便实用,易于推广,不需要复杂设备,也不是高难的专业技术,易被人们接受。保健按摩能对人体产生很大的效应,主要基于以下操作原理。 1.调整经络系统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,联络脏腑肢节,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,包括经脉和络脉。经络系统的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,通达表里,贯穿上下,相互络属于脏腑。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,十二经筋、十二皮部,联络筋脉皮肉,将人体的各部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协调而稳定的有机整体。具有使气血通达全身,濡养组织器官之功能。人体就是依赖它运行气血,发挥着营内工外的作用。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,气血失调,百病皆生。按摩术作用于体表,能引起局部经络反应,主要能调整经气,并通过经络影响到脏腑、组织的功能活动,以调节机体的生理、病理状况,能使百脉疏通、五脏安和。历代文献对此有所论述,如因邪客足阳明胃经而引起胃脘胀、腹泄等症,可通过按摩手法作用在足阳明胃经上穴位而消除胀满、缓解腹泄。 2.调整阴阳 人体为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,祖国医学以阴阳观念解释人体内部变化。当病邪已作用于人体时,阴阳平衡遭到破坏,造成阴阳失调。所以,调整阴阳是祖国医学一条基本原则,如表里出入、上下升降、寒热进退、邪正虚实、营卫不和、气血失和都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。因此,升清降浊,寒热温清,调和营卫,调理气血等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。 3.调整脏腑功能 脏腑是化生气血,通调经络,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,按摩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,刺激体表一定部位,对内脏功能活动产生一定影响、。如点按脾俞、胃俞能缓解胃肠痉挛,止腹痛,又如按揉足三里既能使分泌过多的胃液减少,也可使分泌不足的胃液增多,还如按揉内关穴使高血压的动脉压下降,也可使处于休克状态的动脉压上升。由此证明,按摩手法刺激体表,体表末梢感受器官传入神经系统,然后传导内脏器官,使内脏活动发生改变。缓和、轻微的连续刺激,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;快速、较重的手法与短暂的刺激可使中枢神经兴奋,按此规律,按摩会使内脏器官得到调节。 4.促进气血运行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,是人体活动的基础,人体全身的一切组织都需要气血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它的功能。气血周流全身,促进人体发育和生理活动,人体若发生不适症,都与气血有关,若气血失调,脏腑功能将发生异常。按摩对气血的作用是益气养血、行气活血。按摩是通过健脾养胃,增强脾胃受纳、运化、升清的功能,促进气血生成,同时疏通经络来加强肝的功能,又增加了气的生血、行血、摄血功能,从而使人体益气养血。在按摩中,常用按摩腹部来促进胃的升降功能,同时按摩可推动气的运行,促进气血运行,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。 5.调整筋骨 关节属筋骨范畴,筋骨损伤必然累及气血,致脉络受损,血瘀气滞,影响肢体活动,也就是“不通则痛”。按摩。通过舒筋通络,理筋整复,活血化瘀达到“通则不痛”的目的。按摩可以加强局部循环,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,并且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,从而牵拉肌束,使之放松,气血通畅,使肌肉从紧张状态喇放松下来。通过理筋整复,可以使经络关节通顺,肌肉痉季缓解,关节功能恢复,有助于松解粘连,滑利关节。 6.调和人体五行,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在祖国传统医学里,常用五行学说的五行特性分析人体组织器官间的关系。按摩也可按五行学说归类,如摩与揉等手法,在人体表为环行或轻微用力归属金;推与揉手法,在人体血脉为直行用力,或者散闪用力归火;拿与捏等手法,在人体肌肉部分向上或相对用力归属土;拨与弹等手法,在人体筋腱部分做深透用力归属木;点与按等手法,在人体骨骼做直下强力归属水。通过把按摩手法归类,帮助人体正气战胜邪气。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按摩通过虚补实泻,增强人体抗病能力,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,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。 如刺激经络,疏通经络,调和气血,调整脏腑,使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。 |
提示:以上信息请关注发布日期,可能为过期信息,了解最新招生信息请致电或加微信咨询,谢谢!
闽医堂学校创始于1999年,是福建省人社厅授予的“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”,目前旗下拥有与医学健康相关的品牌有:闽医堂(学校与医疗养生连锁)、儿医堂(小儿推拿与小儿健康教育)、辅家(健康家政与私人医生)等品牌。
培训项目:艾灸推拿、整脊正骨、小儿推拿、催乳与产后康复、软伤修复、康复理疗、健康管理、保健调理、养老护理、脏腑点穴、足疗火罐刮痧、中医师承、美容美发化妆、育婴月嫂等职业培训。
招生条件:年龄16-65岁,初中文化以上,身体健康均可报名,免试入学!
咨询微信手机:13959555511,学校招生办公热线:0594-6555511
闽医堂针灸推拿新校区面积共计5500平方米,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儿推拿培训学校,开设教室18个;宿舍67间。
闽医堂招生微信手机:13959555511,学校招生热线:0594-6664555,手机短信咨询:18950777733